查看原文
其他

《70年》||从无到有:上海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

国家精卫项目办 畅聊686
2024-11-15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,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,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、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、工作规划的制定、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、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、灾后心理救援、精神卫生法的出台、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、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,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。
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

谢斌、徐一峰、何燕玲


1935年,慈善家陆伯鸿在上海郊区组建了上海第一家现代的精神病专科医院,命名为普慈疗养院,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精神病院。1952年11月,普慈疗养院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,更名为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。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领导下,医院的卫生事业经费开始有了保障,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逐年有了补充,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。


1956年,在上海市政府领导下,成立了由市卫生、民政、公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精神病患者管理小组,下设办公室,以协调全市精神病防治管理工作。同年,在粟宗华院长的领导下,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建立了防治组。为解决精神病患者就医难、住院难的矛盾,为方便精神病患者就近就医,防治组人员首先在普陀区胶州街道进行了精神病普查,掌握了该地区的患者数及有关资料,继而在胶州路地段医院建立了定期的精神科门诊点,这是在基层卫生组织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最早形式,为以后全市进行大规模群防群治提供了经验。


1958年,上海市政府决定把全市所有公私精神病院全部合并,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。在筹建新院的过程中,粟宗华教授“实现上海市精神科工作者大协作”的主张,得到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夏镇夷教授的热情支持和真诚合作,经过不断讨论磋商,认为可以通过大联合形式来共同担负起全市精神病防治工作的使命。接着又与上海第一医学院陈同生、颜福庆、黄家驷三位院长和上海第二医学院(以后先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)章映芬副院长共同讨论,并在他们的支持下,决定把这两个医学院精神科的力量也联合起来。精神卫生事业高度集中的这种模式,被戏称为“精神病托拉斯”,它对精神科的医、教、研、防是起促进作用的。人员集中、任务集中、分工协作、全面兼顾、统一协调、长远规划、因势利导、不断升级,对精神科的发展带来好处。精神病防治院建院三四年间,的确带来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作的高效率。


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统一承担了全市精神科门诊、院际会诊工作,两个分院还收住慢性疗养病员。医院同时设有专职的防治科,负责社区及患者出院后的关怀,组织居委会、街道、大的工厂、学校设立工疗站、管理站、简易治疗室,促进康复病员回归社会,继而发展至精神病患者工疗站、管理站、日间医院,为出院康复患者服务。此外,民政系统还保留了三个精神病疗养院,床位在100~500张,专门收住无家可归的患者。20世纪80年代,上海市公安局建立安康医院,床位渐发展至三四百张,专门收住在社会上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。全市在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,统一协调,形成有强力的运作机构,承担起全市的精神病医疗、预防、教育和科研任务。


针对当时床位还不能满足全市患者住院之需的情况,1964年,上海各区正式设立了区精神病管理站,集中收管未愈患者。后来发展为区(县)二级精神病防治院,各区(县)负责解决本地区的患者,加上深入基层的防治工作,形成了精神卫生的三级防治网,就是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“上海模式”的精神卫生体系。


回顾当年上海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起步,我认为可以总结几点:


①医务人员想把事业做好。


不管什么路线、政策,作为医务人员,想做点事,是成就这些模式的动力。“上海模式”取材于这些模板。上海在1958年就开始做调查了,调查结束后建立了防治科。殷国宝医生在任防治科科长期间做了大量工作,一直与社区保持联系,借防治科的平台推广张家宅模式。当时所有医疗队在业务上都是归口防治科管理,防治科在指导医疗队的工作,总结、交流和推广医疗队的经验。在“上海模式”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时,殷国宝医生结婚去法国,第一获奖人是严和骎。


②要有一支懂社区的专业队伍,这是基础。


③要成立多部门合作的精神病管理领导小组。


精神病管理领导小组最初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,于1964年成立的公安、卫生和民政三人小组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是3家,后来加入教育、劳动、财政等部门,再后来有了残联。组长由上海市政府分管卫生的副秘书长担任,如殷一璀,成员都是每个局分管的副局长。最重要的是这个机构可以决定做些什么事情!办公室设在我们医院,常设是4家(卫生、民政、公安和残联),每家出1~2个人。有了常设机构后就能有效推进工作,做计划,做检查,做总结。


④要注意发现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好的做法,在政府体系中加以推广。


王昌华医生是革委会副主任,相当于副院长,他亲自兼防治科科长。他原先在上海市卫生局工作过,曾任空军医院院长,懂行政。他开发市领导,带领导去看工疗站,组织康复后的住院患者去市委大礼堂文艺演出。政府觉得不错,就下令每个街道至少要建立1个工疗站,每个地段医院(乡村卫生院,至少要有1个医生经过半年培训后担任专职或兼职精神科医生。从此有了行政体系、技术体系,才有了后面精神病管理领导小组在街道层面的成立,有了精神病患者看护网。


来源摘自《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》第四章 第二节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


编辑||邱宇甲

排版||白羽

审核||马宁


各位亲们,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,大家用起来哦!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~


百态人生

心情万花筒

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

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


扫一扫关注“精神卫生686”,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畅聊686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